基地東西狹長且面積有限,三面均為城市道路所環(huán)繞,交通繁忙,而南面就是沐恩堂。沐恩堂的南北都是體量龐大的超高層建筑,如何在兩者之間從建筑尺度、視覺空間和材料色彩上建立起一種和諧的過渡,進而烘托出歷史建筑的存在,成為設計的要點。此外,商業(yè)開發(fā)的價值規(guī)律和歷史遺留所造成的高成本也是項目設計所必須面對問題。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二個原本頗多沖突的目標合二為一,促成了設計構想的實現。
考慮到規(guī)劃要求和視線等因素,主樓向東偏移。在保證裙房沿西藏路后退18米的基礎上,主樓再作退讓,使教堂鐘樓在西北方向具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視角。在建筑造型上,通過明確簡練的形體語言,使沐恩堂的建筑輪廓線具有優(yōu)先的話語地位,同時與周圍的新建筑也具有較好的關聯性,并可有效減小因建筑后退所產生的使用效率下降。利用裙房屋面的觀景優(yōu)勢,將綠化引至其上,采用樹陣形式布種喬木,兼顧綠化覆蓋與人員活動,并在與沐恩堂附樓的關系上起到柔化的作用。建筑立面由虛實二個塊面環(huán)繞構成,陶板實墻以沐恩堂背景墻的姿態(tài)出現。而單元式玻璃幕墻則起到虛化限定,消減九江路上的空間壓迫感。裙房與主樓一體化的處理、平直的界面,使建筑簡練而不顯張揚。
基于城市道路的路況,機動車出入口設置在城市支路的云南路上,與地下車庫、內部消防車道相銜接,最大限度地減小對城市道路的影響。消防車道置于基地南側,可貫通云南路和西藏路,具多重用途,并為以后沐恩堂內院的開放預留出通道,以期成為可供市民逗留的場所之一,充實街道內涵。
由于基地的承受能力,僅保留了辦公與商場二個基本功能。一至四層為商場,按精品店用途設計。五層至二十層為辦公,按智能化辦公樓標準設計。地下二層,設機械停車庫和設備用房。空調熱泵設在主樓屋頂,并以高大的外墻遮蔽視線、阻隔噪聲。
為提高平面的使用效率,主樓核心筒設在兩端。大廈辦公部分設四部垂直電梯,可分時段分區(qū)運行或并聯,消防電梯兼作無障礙與服務之用。商場以自動扶梯疏導人流,貨梯兼無障礙梯。